張巨伯(1892-1951),我國著名的農業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我國現代昆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現代農業昆蟲專業人才;他率先用實驗的方法在田間研究農業害蟲問題,為我國應用昆蟲學奠定了基礎;他參與組織我國早期害蟲防治專業機構,為我國昆蟲科學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獨鐘昆蟲學
張巨伯1892年10月10日出生于廣東省高鶴縣,1908年隨出國做勞工的父親到美國,1912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農學院,起初學習農業化學專業,后轉經濟昆蟲學,1916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1917年獲得該校昆蟲學碩士學位。
張巨伯學成歸國,1918年初應聘到嶺南大學研究殺蟲農藥,11月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科執教,開設昆蟲學課程,兼病蟲害系主任,成為我國大學最早講授昆蟲學課程的教授。1922年江蘇省昆蟲局成立,聘請張巨伯擔任技師,他負責研究、推廣害蟲防治技術的組織和領導工作。1923年張巨伯作為交換教授到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任教一年。1928年任江蘇省昆蟲局局長,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昆蟲學組主任。1932年受浙江省政府聘請,主持浙江省昆蟲局工作,建立了當時我國最大的昆蟲標本室,創建了我國第一份植保期刊《昆蟲與植病》。1936年他離開浙江省昆蟲局,任廣東中山大學教授、病蟲害學組主任。
治蟲功績著
張巨伯是一位實干家,對中國昆蟲專業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1919年江蘇浦東、南匯、奉賢等縣沿海棉區發生特大蟲害,幾萬畝棉田受棉大造橋蟲危害,幾乎絕收,嚴重威脅著剛興起的上海紡織業的原料供應。華商紗廠聯合會會長穆藕初向東南大學農科求援,捐款1000銀元。張巨伯帶領助手吳福楨奔赴棉區調查研究,在南匯濱海老港鎮建立起我國第一個治蟲田間實驗室。經過數年努力,基本掌握棉大造橋蟲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及發生規律,提出了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蟲災。其論文刊登于1923年《東南大學學報》上,是我國最早的棉蟲專題研究論文之一。
在老港鎮工作期間,當地棉農在害蟲發生初期,采用煤油、石灰等進行防治,不但無效,反而燒壞了棉株。張巨伯經過多次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砒酸鈣防治食葉害蟲,收到了很好效果,受到棉農歡迎。這是我國使用化學農藥大面積防治農作物害蟲獲得成功的范例。
張巨伯是我國早期昆蟲專業機構的組織領導者之一。1922年江蘇昆蟲局成立,聘請張巨伯擔任技師,他積極協助鄒樹文建立作物蟲害防治體系,把昆蟲局的工作任務和解決生產中主要害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1928年江蘇省發生蝗災,張巨伯帶領吳福楨、吳宏吉、陳家祥等深入渺無人煙的蝗蟲滋生地,并親自組織指導治蝗。他采取挖溝、圍捕蝗蝻、試用毒餌等方法,終于撲滅了蝗災。
1924年,我國最早的昆蟲學術團體“六足學會”由張巨伯發起,在南京成立。其成員有江蘇省昆蟲局的技術人員,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病蟲害系的教員與學生,最初約20余人?!傲銓W會”成立后,每周舉行一次例會,或作學術報告,或交流經驗,或談讀書心得。1927年改稱“中國昆蟲學會”,張巨伯被推選為會長。
1932年他應聘到浙江省昆蟲局,在他任局長期間,擴建了許多基層實驗站。在本局內成立了植物病理研究室、蚊蠅研究室。他重視害蟲的天敵作用,設立了赤眼蜂保護利用研究室。這些研究所(站)都派員長期駐點,對主要防治對象進行系統的觀察、研究,及時指導農民。他任人唯賢,量才使用,為開展全局工作,組織一部分人搞專題研究;一部分人負責宣傳推廣;還有一部分人負責采集、制作標本、模型等。為搜集圖書資料,不遺余力親自寫信與國外聯系,索取、交換和訂購大量書刊,使很多專業期刊均能配購成套。
春風育桃李
張巨伯是中國昆蟲教育事業的先驅者。他是中國最早從事經濟昆蟲教育的學者之一,對發展我國昆蟲科學事業,懷有遠大理想和殷切期望。1917年他學成歸國時,國內昆蟲科學事業尚處于萌芽狀態,為培養昆蟲學人才,他投身于經濟昆蟲教育事業。先后在嶺南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金陵大學、中山大學等任教,講授普通昆蟲學、經濟昆蟲學、昆蟲分類學等多門課程,為我國培養了一代高級專業人才。
張巨伯善于講課,對教學要求嚴格。他的學生徐碩俊回憶說:“聽張先生講課,如沐春風、如飲醇醪,有的外系同學聽課后,都想轉學昆蟲學?!崩ハx界專家吳福楨說:“張巨伯先生一生最大功績就是培養了人才,我之學習昆蟲是受先生之影響,完全是在先生門下打基礎的;我的出國學習、研究是得益于先生的鼓勵和援助?!?br />
為了擴大昆蟲防治專業隊伍,張巨伯十分注重在職人員的崗位培訓。他擔任江蘇省昆蟲局局長后,招收了一批練習生,利用冬閑及業余時間進行技能培訓,然后才充實到各實驗站和基層研究所去工作。在浙江省昆蟲局任職期間,利用浙江省治蟲人員養成所,招收高中生進行專業培訓,除昆蟲學基礎課外,開設了一系列農業昆蟲學課程,還增設了植物病理學、真菌學,教師由研究室的技術人員擔任,采取課堂講授與田間實習相結合的方式,強調實踐,“手腦并重”,教學效果很好。學員畢業后分配到各縣從事基層病蟲害防治指導工作,在治蟲崗位上發揮了作用。
1933年,張巨伯創辦并主編了我國第一個植物保護學術期刊——《昆蟲與植病》(旬刊),內容有研究論文、綜合報道、病蟲防治情報、通訊、書刊介紹等,蜚聲中外。不少文章在英國ReView of Applied Entomology上摘要轉載。除辦定期刊物外,他還主持編印了10余種病蟲防治淺說、圖冊,發行到農村。此外還為中國科學畫報社編寫了《昆蟲縱談》《植病縱談》《醫學昆蟲》三套叢書。
張巨伯一生為昆蟲學事業和農業生產服務,江、浙、粵等省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是和他畢生的辛勤耕耘、奮力拼搏分不開的。最可貴的是,在舊中國普遍輕視昆蟲科學的環境下,張巨伯始終不擔任與學術無關的官職,淡泊名利,數十年如一日,將畢生的精力投入中國的昆蟲學事業,未曾稍移其志。作為我國老一輩昆蟲學家的典范,張巨伯為推進中國昆蟲學發展不遺余力的獻身精神感動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昆蟲學家。
主要參考文獻
黃可訓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植物保護卷1》,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1-10。
東南大學校友總會:張巨伯:http://seuaa.seu.edu.cn/s/14/t/33/a/2103/inf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