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753hf"></delect>
        <ins id="753hf"></ins>

            <dfn id="753hf"></dfn>
            <mark id="753hf"><listing id="753hf"><b id="753hf"></b></listing></mark>

            立德樹人楷模朱偉云:科研無邊界 人生別設限

            發稿時間:2021年09月08日來源:黨委宣傳部、黨委教師工作部作者:許天穎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從一開始的研究領域不被看好,到一手組建動物消化道營養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連線國際合作項目30余項,今年獲評南京農業大學“立德樹人楷?!钡呐茖W家、動物科技學院教授朱偉云,用一句話概括了在探索中永保激情的“秘笈”:“不管是科研還是人生,都別自我設限,要勇于破界?!?/p>

            打破學科之界:從配方奶粉到“配方日糧”

            朱偉云是學植物病理出身的,博士階段開始研究微生物,在英國讀博士后期間正式探入動物微生物領域,正是這樣的“三級跳”,讓她意識到,研究做到一定境界,機制、機理都是相通的,學科的差異不是壁壘、而是利器,是激發科研想象、打開科研天地的利器。

            朱偉云介紹,國內的生豬養殖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粗放式”,認為喂的多、就能長的壯,實際上豬消化不了這么多飼料,不僅浪費飼料資源、增加排放、污染環境,還容易引起豬的消化紊亂和各類疾病。

            2014年,朱偉云從豬的腸道微生物入手,提出了系統構建“消化道營養”的理念,就像嬰幼兒配方奶粉,根據嬰幼兒不同階段的消化規律,精準配方、科學干預。朱偉云提出,就是要從動物的消化道營養這一生態系統的健康出發,科學、精準地調配“動物配方日糧”。

            “營養過量會造成人的代謝性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還有常見的‘三高’,動物也是一樣?!睋靷ピ平榻B,團隊主要通過合理添加一定的膳食纖維、蛋白酶解物等,有效地調控腸道微生物,促進動物的營養均衡,既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又改善動物生長和健康水平。

            作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朱偉云帶領團隊圍繞“豬對氮營養素利用的機制及調控”項目,結合生豬在哺乳期、斷奶后等不同階段,對其飼料中的氮營養素進行精準調控,使其盡可能多地轉化為蛋白質,提高飼料利用率。

            有意思的是,團隊還提出了“腸道微生物是大腦的健康使者”這一大膽假設,2016年綜述文章發表在《微生物前沿》上,論文閱讀下載量高達2萬7千多。2018年,研究進一步發現,腸道組芳香族氨基酸是聯結腸道微生物與大腦健康的重要橋梁,相關成果被臨床醫學類權威期刊《神經化學雜志》刊發,并作為編輯亮點,得到了“該研究是我們理解腸腦軸的重要一步,在臨床治療中充滿潛力”的高度評價。

            這個重要發現不僅使得團隊在動物科學領域發出“先聲”,國內三甲醫院的專家也找上門來,希望與朱偉云團隊在人體消化與代謝研究中尋求合作。

            “我們的研究能夠為臨床醫學提供啟發,這就是我常和學生講的,要善于打破學科之界、樹立專業自信?!敝靷ピ普f。

            打破平臺之界:從0到1壘砌平臺

            1997年,朱偉云作為首批引進人才,正式到南農工作。當時提起“動物腸道微生物”,國內還無人問津,朱偉云的研究不被理解、更不談被看好。

            為了打破科研僵局,1999年,孩子才6個月大的朱偉云毅然決定出國交流,前往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尋求可能的合作機遇。

            深入接觸后,朱偉云意識到,“腸道微生物”的研究頂天立地,既能對接相關學科的機制機理,又能推動畜牧產業的綠色、科學發展,作為全國動物科學領域的研究重鎮,南農應該盡快與國際“接上軌”。

            于是,她決定提前回國,專門邀請了學界泰斗韓正康先生“坐鎮”,同時請來了荷蘭瓦大的動物科學系系主任,詳細介紹了南農在這一領域的設想與規劃,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謀求合作。

            南京最熱的7月,在電扇都沒有的會議室,專家們周密規劃,討論得汗流浹背。嚴謹的態度、合作的誠意打動了瓦大系主任,雙方決定聯合培養博士,并開展項目合作。

            這短短4個月,打開了南京農業大學相關研究領域國際合作的大門。2004年,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交流經費,朱偉云辦起了分子微生態的全國培訓班,專門請來了瓦大的高級實驗師,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有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紛紛前來培訓,圈子逐漸打開。

            2005年,朱偉云又發起了國內首個“動物消化道分子微生態”國際學術研討會,英國、荷蘭的教授應邀做大會報告,浙大、中國農大、云南農大等國內高校紛紛委派教師前來參會,如今該國際研討會已形成了2年一屆、300人次的規模。

            2009年,歐盟“豬的腸道健康”項目框架發布,南京農業大學作為唯一歐盟外合作單位,參與該項目第七框架的研究。

            從組建南農消化道微生物團隊,到將團隊從校級平臺建成江蘇省消化道營養與動物健康重點實驗室,再到開拓相關研究的國家級平臺、牽連起國際聯盟,作為一名女科學家,朱偉云拿出了創業者的果敢與勇氣,白手起家、從0到1壘砌平臺、匯聚資源。

            “平臺太重要了,有了平臺,我們的研究者才能在上面跳舞?!彼@樣回應。

            打破育人之界:“1+N”打開學術視野

            對于朱偉云團隊的青年教師而言,每兩三周一次的組會是“雷打不動”的,朱偉云希望培養的是“1+N”型人才。

            所謂“1+N”,就是在專業素養這個核心的1之外,打開學術視野,從業界與學界、校內與校外、全國與全球的范圍內去捕捉最新動態、獲取科研與實踐的靈感。

            “只要老師們想著做,我來聯絡資源”,朱偉云希望課題組和實驗室的青年教師都能出去走走、出國看看,了解處于學術前沿的科學家們都是怎么做科研的。疫情期間出國條件受限,朱偉云要求老師們將線下的拓展移到線上,自己找主題,召集專家做線上的workshop.

            “我是當初被朱老師‘撿’回來的”,如今已成長為課題組科研中堅的慕春龍副教授打趣道,自己被朱老師“撿”回來兩次。慕春龍回憶,當初報考研究生,自己從動醫的名單中落榜了,是朱偉云老師重新翻看了他的申請材料,與他電話聊過科研思路后,決定在她的課題組予以錄用。

            “當時關注到他有兩篇待投的英文文獻,研究思路不錯,而且有沖擊國際期刊的意識,有科研潛力?!敝靷ピ普f。

            第一次被朱老師領進了門、第二次又被朱老師推出了國門。博士畢業后,慕春龍打算回老家工作,當時課題組正在集中精力開拓“腸道微生物與大腦健康”這一全新的方向,朱偉云覺得,一塊好的科研料子就這樣放棄科研太可惜了,在這個關鍵的人生轉折點,鼓勵慕春龍將研究繼續深入下去,同時協助他積極聯系出國深造的機會。

            為了打消慕春龍的顧慮,朱偉云讓他先在自己的課題組讀博士后,什么時候申請上了什么時候走。

            “這樣做只是為了打消你的顧慮,我不需要你留在這里為我干活,我希望的是,你出國深造后成為我的驕傲?!敝靷ピ飘敃r丟給慕春龍的一句話,他這輩子都忘不了。

            時隔半年,慕春龍在導師的幫助下,順利申請到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兒童醫院研究所的博士后,從事微生物-腸-腦軸與兒童神經紊亂疾病相關的研究。

            朱偉云回憶,“我的兩位導師,中國農大的沈其益教授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的宋大康教授,在我讀書的時候,就支持我出國留學,并教導我先‘跟蹤學習’,之后要‘回國服務’?!?/p>

            這樣的精神在她的學生這兒得到了傳承,在朱偉云課題組,青年教師出國比例占到了87%,不少老師出國后又回到了課題組,與朱偉云一起,將國內消化道營養的研究推向深入。

            在朱偉云看來,科研的終極目標是追求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指導學生們發論文,不應該一味追求數量,而更應看重貢獻。

            她常和學生說,“你們的論文,要看的是the impact(影響力),而非impact factor(影響因子)?!?/p>

            如今,由她指導的研究生近200人,包括留學生,其中多人任職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動物營養與飼料行業相關的企事業單位,并在重要崗位擔任要職。


            編輯:王璐

            閱讀次數:8700

            国产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delect id="753hf"></delect>
                  <ins id="753hf"></ins>

                      <dfn id="753hf"></dfn>
                      <mark id="753hf"><listing id="753hf"><b id="753hf"></b></listing></mark>